English

卖茶姑娘闯京城

摘自《中华工商时报》
1998-09-07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北京,有一群穿着彝族服装、挑着茶叶“货郎担”走街串巷的小姑娘十分引人注目。这些小姑娘看上去都只有十几岁,实际上最大的18岁左右,最小的14岁。本该还在上学年龄的她们,为何天天不辞辛劳担着那一眼就知道难以卖掉的茶叶呢?她们在北京生活得怎样?

这些姑娘来自云南大理附近和贵州安顺地区,她们穿着彝族服装,个个皮肤黝黑,人人个头矮小,一身的打扮让人觉得果真是少数民族。然而记者了解到,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姑娘,为了让少数民族这种身份更具有吸引力,让人们感到那茶叶的可靠性,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她们也要硬着头皮穿上那又厚又热的蓝色大褂子。

据姑娘们介绍,她们是过完春节从家里坐火车来北京的,茶叶就是跟着一同被托运到京,然后她们分别在郊区租房子住下来,6到8个人合住近10平方米的小屋,早晚两顿饭在住所吃,一天十几个小时就挑着货郎担到市区去卖。早晨5点钟左右她们就从住地出发,傍晚7点多钟回去,中午饭就在外面对付一下,吃点凉皮之类(不超过2元)的东西填填肚子。她们中的许多人,一天能卖掉几两就算做有收获,有时一两也卖不出去,非常幸运时,也只能卖掉2-3斤。她们的规矩是,不高声叫卖,或把茶叶担子挑在肩头,或放在地上,默默等着顾客的“光临”。看着小姑娘们阴沉着脸,拖着疲惫的脚步,记者明知故问:“茶叶不好卖,又那么苦和累,为什么还要卖茶叶呢?”“我们就是卖茶叶的,不卖还能做什么?在家里更是没有钱。”姑娘们不辞辛苦,起早贪黑,为的就是能兑现出来时与老板的承诺:卖完茶叶,每人发工资1000-2000元,多劳多得,据介绍,这些小姑娘中也有的是“老板”的妹妹,多数是通过熟人(老乡)介绍或是亲戚朋友之类身份的“雇佣军”。她们从来不领工资,更没有奖金,只有每天身上揣着老板发放的给顾客“找头”的20至25元零钱。这钱是老板的,中午饭可以从中开销,但不能乱用,这是事先定下来的大家共同自愿遵守的铁的纪律。

虽说从家里出来时满心的欢喜就是有机会到北京,看看天安门,登登万里长城,然而姑娘们到北京已经半年,有的甚至一年半,还没有见到长城的影子。

记者常在郎家园附近见到一位形影相吊的小姑娘,通过几次的接触,这位名叫姜婷婷的卖茶姑娘向记者透露一些实情。按照她们老板的规矩,她们在北京是不能与“外人”说实话的,以免遭遇不测,因此许多小姑娘只要有人上去跟她们答话,要么赶紧溜走,要么“顾左右而言他。”据姜婷婷说,“北京人”对她们卖茶叶的人不太友好,特别是工商人员,如果稍微不小心,茶叶担就要被抄去。她就曾被工商人员抄过一次,本来一天就没卖到钱,把本都蚀了,她十分伤心,回到住处跟“老板”说明情况,可是“老板”不相信她,认为她在撒谎、不诚实,末了与她一块出来的同伴都不理她,使她更为孤单、寂寞,更加难过,整天整天都不开心,这种打击对她来说实在太大了,可她无可奈何,只能暗自恨自己命运不好。“我们这些卖茶叶的,最高兴的就是能卖掉茶叶,最害怕的就是工商和公安,最恨的就是那些不怀好意搅掉我们做生意的人。”

让姜婷婷最闹心的事就是想回家,曾经以为北京遍地是金的姑娘在经历了众多的挫折之后,脑子里回家的念头挥之不去,可是回家谈何容易,与“老板”的承诺姑且不论,单说回去一趟的车费要好几百块钱,就无法筹到手,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小姑娘在无人帮助下又怎能回去得了呢?姜婷婷告诉记者:“阿姨,家里再怎么不好,我以后也不会出来卖茶叶了。我们这样也没什么意思,好像人生也没什么意义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